发布时间:2025-05-28来源:浏览量:次
为积极响应国家对于青少年脊柱健康的重视,提升青少年脊柱健康水平,太和华源医院联合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团队,开展“脊柱侧弯筛查进校园”活动。5月26日,太和华源医院院长梁成名组织我院医护人员联合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团队走进太和县第八中学,为4000多名学生免费筛查脊柱侧弯等项目。
在筛查开始之前,太和华源医院院长梁成名与北京协和医院专家面对面沟通交流,共同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施细节,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筛查现场,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团队在我院医护人员的配合下,利用国内一流的智能脊柱健康体检车、毫米波脊柱侧弯筛查等先进设备,为青少年开展脊柱侧弯筛查工作。这些设备凭借其精准的检测能力,为筛查工作筑牢了坚实的保障,确保了筛查结果的精准性与权威性,为青少年的脊柱健康守护工作注入了科技力量。
医护人员们秉持着专业、负责的态度,细致入微地为每一位青少年进行脊柱健康检查。他们通过询问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习惯,仔细观察孩子们站立、弯腰时的体态,发现了不少学生存在高低肩、驼背等不良体态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医护人员当场进行脊柱健康知识普及,耐心指导孩子们纠正不良的写字姿势,倡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源头上预防脊柱侧弯的发生。对于筛查中发现有疑似脊柱侧弯问题的学生,医护人员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建议,建议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及时到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太和华源医院院长梁成名表示,未来,我院将持续推进青少年脊柱侧弯筛查工作,把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重要责任,为太和县青少年提供便捷、专业的健康保障,让“挺直脊梁”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标配。
什么是脊柱
正常人体脊柱由24块椎骨组成,其中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腰椎下方有骶尾骨与骨盆相连。每块椎骨之间有椎间盘隔开,使椎骨间具有一定的活动度。脊柱内包裹着脊髓,并在各个椎体间的双侧发出神经,控制躯干四肢的感觉,运动以及大小便。从正面观察脊柱应该是直的,从侧面观察脊柱应有四个生理弯曲:颈椎和腰椎向前凸,腰椎和骶椎向后凸。
什么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出现大于10度的C型或S型的非正常弯曲。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是如今最常见的脊柱侧弯类型,多见于10岁至骨骼发育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为2%-4%,女孩发病率明显高于男孩。对于发育高峰期的青少年如果不进行干预,通常侧弯度数会每月增加1度左右。
脊柱侧弯的“危险信号”是什么
家长如何快速辨别孩子是否存在脊柱侧弯的风险?简单来说,让孩子双脚并拢,双手向下直指脚尖,弯腰90度,观察背部两边高低是否等高。如存在背部两侧有明显视觉上或触觉上不等高的情况,则怀疑孩子存在脊柱侧弯的风险,应及时至医院就诊,通过评估筛查以及拍摄“脊柱全长X光片”进行明确诊断。
脊柱侧弯的危害是什么
轻度的脊柱侧弯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外观上也看不到明显的不对称性,但对于处于生长发育黄金时段的青少年来说,会存在较高的进展风险,若不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康复干预治疗措施,侧弯程度会逐渐进展加重。较重的脊柱侧弯会影响到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除体态上的不美观外,还会造成慢性疼痛,影响心肺功能,甚至导致神经系统疾病。
预防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学生、家长、学校需要怎么做
学生
1 关注自己脊柱健康情况,如有颈肩腰背不舒适的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和老师。
2 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3 增加身体活动和体育锻炼,适当增加护脊运动。
4 改变久坐行为,纠正不良站姿和坐姿。
健康小提示:减少视屏、久坐时间,培养良好的读写姿势和合理的作息不仅对近视防控很重要,对脊柱健康也很重要!
家长
1 督促孩子养成正确坐姿和站姿,保持健康用脊习惯和意识。
2 以身作则,帮助孩子规划和控制每天的视屏时间和学习时间,陪伴孩子加强体育锻炼。
3 帮助孩子正确选择及使用背包,建议使用双肩式背包,保证双肩重量尽量相等。
4 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有益于骨骼健康的膳食,促进脊柱健康发育。
5 定期调整学习课桌椅高度,使其适合孩子身高的变化。
6 不在孩子卧室摆放电视等视屏产品。
学校
1 开展学生脊柱弯曲异常防控相关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和知识讲座,提升师生相关健康素养,提高学生的自我护脊的意识。
2 开展年度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的体检筛查,将脊柱弯曲异常筛查结果纳入学生健康档案。
3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4 在学校体育课程中增加护脊运动,推广课间“护脊操”,进行颈胸腰椎及四肢关节的放松和锻炼。
5 定期调整课桌椅高度和教室的座位位置。
让孩子远离侧弯,挺起脊梁
做好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监测工作,早期发现影响孩子脊柱健康的高危因素,让孩子远离侧弯,挺起脊梁,将中小学生的脊柱侧弯患病率压低,让本可能侧弯的孩子不侧弯、让本需要手术的孩子不手术、让大手术的孩子小手术,我们还需要共同努力。
科普来源:中国教育报、全国少工委、解放军总医院、健康中国、陕西省教育厅等
图: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文/编辑:宣传科
审核:张清海、李文墨
2023-10-29
2025-07-02
2025-06-23